地處西北戈壁深處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是目前我國唯一的載人航天發射場。組建53年來,這里見證了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枚遠程運載火箭和第一艘飛船等中國航天發展史上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十個第一”。
再過幾天,靜靜佇立在發射塔架上的天宮一號,將從這里起航,奔赴茫茫太空,執行我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實驗任務。
目前發射場系統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新華社記者采訪了發射場系統總指揮、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任崔吉俊。
發射場主要擔負六大職責
記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這次承擔的主要任務是什么?
崔吉俊:這次任務的主要目標是發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配合后續飛船的發射,完成無人和有人空間交會對接飛行實驗。
載人航天發射場在這次任務中,主要承擔以下職責:一是作為發射場區任務指揮長單位,負責任務的組織、指揮和質量控制;二是作為一崗,完成運載火箭的測試發射任務;三是為目標飛行器和有效載荷設備提供測試的條件和勤務保障;四是提供發射場區的氣象和后勤保障;五是完成運載火箭、目標飛行器發射上升段的測量和控制,參加目標飛行器運行段和離軌段的測控任務;六是負責搜索和處理運載火箭一級箭體、整流罩殘骸,回收數據存儲裝置。
發射場系統共有100多項技術狀態變化
記者:針對天宮一號發射,發射場做了些什么工作?
崔吉俊:天宮一號飛行任務全新研制了目標飛行器,運載火箭進行了170余項技術狀態的更改。這些變化,對發射場提出了50余項新增的技術需求,我們在原有發射載人飛船火箭的基礎上,適應發射天宮一號的要求,進行了100多項技術狀態更改。
我們新建了航天器加注扣罩廠房,改擴建測發控制樓,升級改造測發指揮顯示系統,更新研制東風中心計算機系統,新研了高精度測量系統等。
天宮一號比神舟七號任務流程縮短21.5天
記者:與神舟七號相比,天宮一號實驗流程有哪些變化?
崔吉俊:針對交會對接任務高頻度發射的特點,我們研制形成了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測試發射流程和載人飛船通用測試發射技術流程,采用“一次扣罩”方案取代“兩次扣罩”方案,實現了物流、飛船加注扣罩流程、臨射檢查程序、飛船測試流程以及船箭對接后聯合操作項目的優化,減少了5次室外轉運和7次吊裝,比神舟七號任務流程縮短了21.5天。
試驗條件做了5個方面的改進
記者:交會對接是一項全新的任務,發射中心實驗條件有哪些相應的改進?
崔吉俊:改進主要有5個方面。一是升級改造了測發指揮顯示系統,拓展了信息利用的能力,提高了輔助決策自動化水平。二是更新改造了東風中心計算機及指揮顯示系統,提升了任務狀態變化適應能力,實現了測發、測控指揮決策資源的共享。三是研制了共用光纖射頻轉發系統。解決了臍帶塔復雜鋼結構條件下無線信號多路徑干擾的問題,實現了目標飛行器和測控設備共用無線信號的轉發。四是開發航天發射一體化仿真訓練系統,實現了全系統、全流程、全員額訓練。五是針對影響和制約交會對接任務順利實施的重難點問題,完成了一系列科研攻關,為任務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定位7000余人,人員參試能力進一步提高
記者:發射場全體人員都準備好了吧?
崔吉俊:交會對接對我們全體人員而言是一項全新的挑戰,針對任務交叉并行、連續實施、一器三船的形勢,我們大力提升人員參試能力,將精兵強將定位在交會對接任務上。這次天宮一號飛行任務,發射場共定位7000余人,全部參加了第五次發射場合練的演練和考核。
我們建立了嚴格的持證上崗管理制度,并對參試人員進行了崗位任職能力考核與評估,特別重點對100名關鍵崗位人員進行了專項考核。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利用自主研發的航天發射一體化仿真訓練系統,進行了多次火箭虛擬吊裝、單機虛擬裝配、故障仿真應急處置訓練,并組織了三輪全系統、全流程、全員額模擬發射演練,錘煉了參試人員的組織指揮、實裝操作和系統間的協同能力。
對發射場所有設備進行了全面檢測
記者:發射場各系統做了哪些改進?
崔吉俊:針對交會對接任務,我們結合新版GJB9001B對質量體系的新要求,全面加強質量管控,建立了中心、業務系統、部站和室隊四級質量目標評測體系,使質量管理體系進一步與試驗任務實際相融合。
從今年3月份開始,測發系統集中2個月時間,對發射場設備進行了全面檢修檢測,設施設備的安全性、可靠性得到了明顯提升。
經過前期充分的任務準備和檢查評審,中心各系統技術變化受控,系統間接口文件簽署完備,系統間地面試驗充分,設施設備功能正常,性能滿足任務要求,可靠性、安全性措施落實,完全具備執行天宮一號任務的條件。 (王玉山 李清華 徐壯志)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