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在非農業世界里:缺乏經驗投資屢屢失敗
8月5日晚上,村子里下了一場雨。村民說,平時,他們喜歡晚上去一處“歌舞廳”跳舞,和朋友聊天。“歌舞廳”其實是一處一百多平方米的中老年活動廣場,中間是一個光亮的露天平臺,四周是擺放茶水的桌子,村民只需點上一壺20元的茶,就可以和伙伴跳一個晚上的舞。由于下了雨,這天晚上,中老年活動廣場沒有營業。
老板是2012年畢業的小李。畢業前小李就感受到了村子的變化,他發現從農活中解脫出來的村民沒事干了。小李覺得村里缺少健康的娛樂場所,便決定返回老家,借了點錢開了中老年活動廣場。令他沒想到的是,村民一個教一個,現在很多村民都學會了交際舞。
“其實只要引導,村民是會喜歡上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小李說,有時他去買菜時遇到村民叮囑他“不下雨一定要營業”,便感到高興,“他們這么說讓我覺得做了有意義的事。”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這個活動廣場的對面,便是一個賭博點,夜晚開場。
“我擔心我們這個村變成賊村,不是偷就是搶。因為很多村民沒事干,沒辦法。”三聯村委會副主任李啟檀說,征地拆遷之后一些人坐吃山空,“能起來的是那些有頭腦的人”。
該村黨支部書記張文禮說,昌江某大項目為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但隨著工程接近尾聲,工越來越少了。“如果項目建成停工了,就會有大量村民沒有工干。”張文禮說,縣里的就業部門曾經下到村子里做過培訓,分了3個組,有教做面點的,有教炒菜的,有教電工的。課程設在晚上,村民來300多人,但多是走馬觀花地看看,幫助就業效果不明顯。
其實,也有過不少村民試圖用自己手中的征地款去投資,但由于缺乏經驗和指導,他們多數遭遇失敗。當32歲的張柳和丈夫拿到一筆征地補償款時,他們試圖干一番事業。但他們并不懂得搞投資。那會兒,村里很多人去投資種香蕉,她便跟丈夫商量著去投資種香蕉。十幾萬下去了,糟糕的是,由于價錢不好,2011年虧了一部分;他們正猶豫要不要做,別人告訴他們“一年虧下一年就賺”,他們又投資了一年,2012年,他們又虧了。
“2011年前是賺錢的,2013年之后又賺錢了,就我們投資的時候,虧錢。”張柳并不埋怨生活,她只是突然感覺到自己在非農業的世界里的無力。“頭腦不夠好。”她說。
像張柳這樣,當年村里有好幾戶跟風投資香蕉的人,都虧了一筆錢。他們的經驗不足以帶著他們在未知的領域獲得成功,他們需要政府的引導和幫助。
當地政府:一直在努力解決村民就業問題
其實,當地政府一開始便意識到了塘興新村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并一直在為之努力。
“一開始的時候,該大項目沒有提供那么多的就業機會,村民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做什么。當時縣里都擔心當村民花光了手里的錢時就麻煩了。”海尾鎮黨委書記關瑜說,其后,該大項目的建設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政府協調后解決了很多村民的就業問題。
考慮到項目建設不久之后可能竣工,政府也在著急考慮著失地農民的未來。
春節前,縣里的勞動就業部門組織了一場為期較長的培訓。雖然來學的村民很多,但在幫助就業方面的效果卻不明顯。“他們可能學來自己做菜做面點,但沒想往這方面就業。”
總結前一次的經驗,關瑜提出建議,在下一次培訓開始前做一次民意調查,搞清楚群眾最想學什么。“不久之后又會有一次培訓,在那之前會做調查,有針對性地去輔導。”
“還要有第二手打算,以免該大項目竣工后大量農民失業。”關瑜說,目前,昌江正在跟一個服務聯盟進行磋商,希望引進這個服務聯盟。“如果聯盟能引進來,這會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關瑜說,據前往浙江考察的人員表示,一個這樣的服務聯盟能解決周邊幾個村莊的就業問題,這讓人對未來充滿期待。
與此同時,政府還因地制宜,計劃引導農民依靠近海的優勢,養殖麒麟菜;計劃引進畜牧企業,以“企業投資,政府補貼,群眾養殖,企業回收加工”的方式,為有意愿和條件的群眾提供創業就業的機會,“先試點,如果做好了就可以鋪開。”關瑜說。
關瑜還表示,政府已計劃引水到因該大項目暫時休耕的土地,“有400畝土地還可以復耕,如果明年可以引水進來,也可以解決一部分農民的問題。”
一幅觀念和就業方向引導的藍圖,在關瑜的講述中,鋪展開來。
政協委員:應因地制宜引導失地農民理財
與塘興新村一樣,全省多地的失地農民,都面臨著相似的“容易迷失”的問題。
一組數據顯示出我省失地農民迫切期待就業幫扶:省統計局在全省范圍內開展的失地農民就業狀況調查結果顯示,海南省57.89%的失地農民希望政府推薦就業崗位,15.42%希望提供創業貸款,9.67%希望提供免費職業技能培訓,8.81%希望政府保障失地農民與外來務工者具有平等就業權益,同工同酬,5.81%希望政府推薦創業項目,2.40%期待其他就業幫扶。
2011年和2012年,方里和同伴先后在三亞市和全省的政協會議中提出了相關提案,希望政府加強對被征地農民的指導,幫助農民制定長期理財計劃,避免坐吃山空。
方里認為,政府部門在解決這一問題時必須“要因地制宜,不可照搬照抄、千篇一律”。
方里說,創辦集體經濟是縮小失地農民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的主要路徑。政府可以在充分尊重被征地農民意愿的前提下,運用市場機制,積極探索經營土地補償費的新路子,組織失地農民把土地補償費一部分留做村集體經濟股份,作為項目開發建設資金,讓“死”錢變“活”,“小”錢變“大”,就能讓失地農民獲得長期穩定的收益。“比如一些失地農民位于沿海風景優美的地區,具有創辦集體經濟的有利條件,失地村組織可以多角度謀劃、擴寬發展思路,與周邊旅游產業優勢互補,大力發展配套服務產業。”
方里建議政府還可考慮鼓勵農民投資實體,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選擇適合當地的農產品、林產品、種植項目、海產品、經濟動物養殖項目,開辦農林漁產品加工項目,圍繞旅游業,搞好商業服務業等。“農民的科技素質大都比較低,文化底子薄,信心不足。政府要通過實例引路、示范帶動,做給農民看,引著農民干,由點到面進行推廣。”(文中所有涉及被征地的農民名字均用化名)
?
?
相關鏈接:
民生實事四:實施失地農民保障工程?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