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線差已經十分不便,而空氣更是污濁,“這邊貨車多,帶進來大量粉塵,洞內空氣不流通,所以越積越重,列車經過的時候掀起的石渣都往臉上濺。”老工人姜立新說,“進去都必須帶口罩和‘豬嘴頭子’(防護面具),夏天時悶熱無比呼吸吃力,每次出來整個臉除了嘴部其余都是黑的。”
在這樣的環境下,全程得上下左右的看,一旦聽到工友警報有列車駛來的喇叭聲就要立即暫停作業至少提前1分鐘準備避讓,在已經進入春運的近期,基本5-10分鐘一趟,當一輛時速160公里的列車從身旁不足2米的距離呼嘯而過時,因氣壓變化記者明顯感覺站立不穩。
喝水同樣是大難題,要么帶不了,要么喝不了,好在隧道內有一處終年不斷的山泉水,工人們便在此解渴,至于干糧,“只能帶點饅頭咸菜”。
“隧道內走一次不容易,得保證質量,如果有問題沒發現,就要返工重來一遍。”
回家少返崗勤 責任堅守默無聞
小蒜溝工區的7名職工,家要么是在張家口郊縣,要么完全是外地,但自工區成立以來,人員就沒有變動過。
年長的付建榮已不少白發,2012年做心臟支架手術后才10天,他就重返工作崗位,“不放心工作,怕年輕人疏忽。”
張智是張家口人,雖然相對而言離得近一些,但平均半個月才能回一次家。今年春節他決定留在工區,“讓老同志和外地工友能回家過年吧。”
“鐵路子弟”的周鵬父親同樣是一名工長,母親也供職鐵路系統,現在患上了乳腺癌,他的小孩不滿一歲,卻少有時間陪伴,由于一些遠距離的巡檢需要開車前往,兼任司機的他在休息日常常休半天就得返崗。
楊歡的父親患腦梗,活動不便,母親身體也不好,妻子在外地工作,但堅守崗位是他的常態。
圖為工人在檢修鐵路旁邊的通信鐵塔。易成晨 攝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