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展望2017,如何研判經濟增長前景?如何啃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硬骨頭?如何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有序發展?等等。圍繞這些重要話題,中國經濟時報策劃了“前瞻2017中國經濟”系列報道,即日起分別從經濟增長、供給側改革、培育新動能、房地產市場、國企國資改革、金融體制改革、對外開放、農業供給側改革等八個方面進行深度分析解讀。敬請關注!
(資料圖片)
——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許召元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李曉紅
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是中國經濟實現轉型升級的主要載體。但目前中國經濟出現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脫節的結構性問題,且“脫實向虛”趨勢日益嚴峻。在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著力振興實體經濟成為2017年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四大重點工作之一。那么,2017年中國實體經濟將如何發展?該采取怎樣的措施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對此,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許召元。
2017年實體經濟趨勢向好
中國經濟時報:展望2017年,您認為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情況如何?
許召元:2016年第三季度以來,實體經濟的經營狀況出現了明顯好轉,但維持這種好趨勢的基礎并不牢固,2017年實體經濟可能還會比較困難,企業仍然需要深化轉型升級,突出創新驅動,進一步提質增效。從國際方面來看,全球經濟仍處于一個緩慢的復蘇過程中,外部需求不會有明顯增長。實際上,2015年和2016年,我國對外出口已經連續兩年負增長,2015年出口下降2.8%,2016年前11個月下降7.5%,隨著美國新總統特朗普的上臺,中國對美出口摩擦將進一步增加,因此2017年外貿的形勢不容樂觀。從國內來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已下滑到8.3%左右,2015年是10%,2014年是15.7%。預計2017年投資增長速度會沿襲這一態勢略有放緩,可能下降到與GDP增速差不多的水平,主要是因為房地產投資增速和基礎設施投資增速有下調的內在要求。
但對企業來說,也有好消息,這就是我國的就業形勢總體仍然較好,消費也保持較快增長,制造業本身的升級改造也是很大需求。這些都會產生很大的內需,可望為優秀企業創造發展空間。
中國經濟時報:基于上述判斷,您認為影響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因素是什么?
許召元:影響我國實體經濟發展,除了宏觀需求增長較慢外,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因素。
一是國內消費者對“中國制造”的信心處于較低水平,這是制約產業升級的最大障礙。雖然中國制造在國際市場的占有率不斷提高,但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消費者對“中國制造”質量的信心仍然嚴重不足。市場信心不足導致很多行業陷入低質量陷阱的“囚徒困境”,也就是說,企業即使能夠生產出高品質商品,但消費者不敢相信,不愿出高價購買,最終企業只能生產低質量產品。李克強總理經常舉的一個例子是,不少中國游客到日本購買馬桶蓋,為什么中國生產不出來高質量的馬桶蓋呢?后來有記者考證得知,這一款馬桶蓋實際是在中國代工生產的,說明國內企業有這個生產的能力,但為什么不能在中國市場上銷售呢,這就是“囚徒困境”了,消費者不相信國內市場上的產品,買的不放心,企業也就賣不出了。還有一個例子是嬰幼兒奶粉,經過“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后,我國對嬰幼兒奶粉采取了最嚴格的標準,但仍然難以恢復消費者信心,很多游客出國都要購買奶粉,導致多地奶粉限購。
二是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收益率失衡影響資本投向,缺乏支持“工匠精神”的環境。不僅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利潤水平遠遠超過實體經濟,房地產價格不斷攀升,炒房收益也遠遠超過實體經濟。2016年9月份,上市公司ST寧通賣掉北京兩處房產,保住了上市資格,正是這個現象的縮影。行業間收益率巨大的差距,不僅使企業家不能安心從事于實事,還使員工也不能夠踏實工作,員工的流動性過大,這些都制約了實體經濟的升級。
三是企業和政府尚未完全從規模擴張型增長模式中轉變過來。長期以來,我國地方政府和企業都習慣了供地、招商引資、建新廠等這種規模擴張模式,一系列的體制、機制和政策也是和這種模式相適應的。但現在沒有產量增長的需求了,建新廠的模式不靈了,企業需要創新,需要提升,這種新的增長模式需要企業家謀變,需要地方政府相應的轉變,包括企業發展理念和經濟管理體制的重要變革,但目前,企業和政府都還沒有完全適應新的要求。
三大新動能拓展制造新空間
中國經濟時報:振興實體經濟主戰場在制造業,但近年來不少產業已經達到產量的天花板,比如鋼鐵、煤炭、家電等,那么,您認為我國制造業進一步增長的空間或者新的動能在哪里?
許召元:經濟發展達到一定的階段,很多行業達到一個產量的峰值,是一個正常現象。這是因為消費需求存在數量的極限,比如人均消費的糧食、食品、汽車不可能一直增長,人均住房也不能一直增加,其他耐用消費品也是如此。從社會的需求看,比如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也是有需求極限的。但是產量的極限并不意味著制造業沒有增長空間了,其他發達國家雖然制造業的比重一直在下降,但總規模其實是一直在增長的,對經濟的貢獻也很大。制造業是經濟的基礎,沒有制造業的發展和支撐,一個國家的經濟不可能持續保持在很高的水平。
我國制造業增長的新動能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制造業質量和品質的提升帶來的新動能,比如農產品方面,可以向綠色、有機產品升級;食品方面,向更加安全健康升級。事實上,在衣、食、住、行、用各方面都存在巨大的質量升級空間,這也是居民提高生活品質的內在要求。二是新產業、新業態的出現,帶來新的增長空間。近年來,包括工業4.0、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等新一輪產業革命不斷興起,帶來了許多新產業發展的空間,比如信息技術、生物產業、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都有很大的增長空間,智能制造和大數據的應用還有很大的效率提升空間。三是優化生產要素在行業間、企業間的配置,可以帶來整體效率的提升,也是增長動能的重要方面。芝加哥大學的謝長泰(Chang-TaiHsieh)研究認為,如果中國的資本和勞動在制造業內部的優化配置達到美國的水平,可以把制造業的生產效率提高30%-50%。
中國經濟時報:您如何看待中國制造業的成本和競爭力?
許召元:從國際比較看,目前我國制造業的成本是相對偏高的,這也是最近剛結束的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在減稅、降費、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的主要原因。關于成本高,應該要區分結構,不是說降成本就各種成本都要降。有些成本上升是經濟發展的自然結果,是經濟發展的表現,是讓勞動者享受經濟發展成果的要求,例如勞動力成本,中國的成本高于南亞國家是正常的。另外,有關環境保護的成本、有關反映自然資源價值的成本、有關提升產品質量的成本,這些都是不能降的。但是成本降低還有很大的空間,比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稅費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包括審批、中介評估等成本)、用能成本,特別是物流成本,有很大的降低空間。另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企業成本不僅包括直接的費用,也包括間接的時間成本,例如企業花在審批等方面的時間;不僅包括外部成本,也包括內部成本。
最近如波士頓咨詢等部分外國咨詢機構認為,中國的制造成本已經高于美國,似乎中國的企業已經沒有競爭力了。我認為,目前中國制造仍然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決定制造業競爭力,除了直接成本以外,還有經濟規模因素和產業鏈配套因素,中國有著全球最齊全的產業門類體系,各個地方已經初步形成了產業集聚和分工體系,在這些集聚區,不僅可以獲得最便利的產品配套,同行業之間還可以互相學習,互相競爭,提高效率,這是中國制造很強的競爭力源泉。從出口占世界貿易的份額看,我國這幾年也是持續增長。2011年,我國出口占世界出口的10.6%,2012年是11.4%,后來逐步提高到11.9%、12.7%,2015年達到14.8%,說明總體競爭力仍然是不斷提高的。
補市場秩序短板釋放需求空間
中國經濟時報:實現實體經濟的振興,您認為在優化法治化的市場營商環境、產業組織等外部環境方面應該怎么做?
許召元:要振興實體經濟,首先要整頓市場秩序,重建消費者對國貨的信心。在“企業”“市場”到“最終消費者”三個環節中,“企業”有著很強的活力和競爭力,“消費者”有著升級的迫切需求,“市場”正是當前的最重要短板,完善市場,就好比是武俠小說中的打通“任督二脈”或是醫學上的消除“腸梗阻”,應該是2017年的首要任務。比如綠色有機蔬菜和食品,如果政府不能加強監管,不能構建一個公開透明的市場秩序,不能讓消費者清楚知道哪些商品的質量狀況,即使農民生產了有機蔬菜,也不能賣出好價格,也沒法在市場上生存。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加強監管,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防止市場欺詐,創造消費者“放心買”的市場環境,是釋放需求空間的首要前提。
其次,切實做好降成本工作是振興實體經濟的重要任務。雖然總體上我國制造業競爭力仍然較高,但不可否認不少行業的競爭力確實已經顯著下降,一些企業出現了向海外轉移,因此,盡可能降低虛高的成本,不必要的成本,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各個地方政府,應該認識到增長模式的改變及其對管理體制的新要求,要從過去競爭優惠政策、比拼招商引資上,調整到比拼營商環境,降低企業成本,加強為企業服務上來。
第三,在產業政策方面,在現階段仍然有其重要作用,比如國家在某些戰略性產業、某些技術領域,進行集體攻關,發揮后發優勢。但產業政策的范圍和具體形式也應該及時調整,產業政策的范圍應該逐步減小,政策措施應該更加普惠性,功能性,更加注重為企業創造公平的環境,而不是特惠式的,讓部分企業受益的直接支持形式。
?
?
相關鏈接:
經濟日報連發“四問”:2017中國經濟怎么干?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