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農產品的價值是不高的,但加工后就不同了,現在我們主要做以蛋粉、蛋液為原料的中高端產品”。吉林某蛋品加工廠負責人接受采訪時表示,他們成立自己的研究機構后,產品的種類愈發多了,產品銷量也逐漸向好,“現在你們在高鐵上的見到蛋花湯還有泡面里黃色的顆粒,都是我們的產品”。
除了產品創新,農業的經營管理模式也隨著產業融合在不斷進步。
光明網記者在吉林采訪時發現,不少農產品加工企業大多已經形成了“產業+鏈條”的運作模式,完成了單純加工向原料加工產銷一條龍的轉變。“中國農業有兩大特點,一個過剩,一個不足,什么過剩?普通農產品過剩,什么不足呢?安全食品不足,把過剩的壓下來,不足的提上來,作為我們企業就要堅持品質,靠創新來贏得市場。”楊濤告訴記者。
織金縣桂果鎮現代化高效農業產業園一角。(賴莉攝/光明圖片)
產業集群規模需“因地制宜”
值得注意的是,規模化固然是工業現代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但不同于工業發展,中國農業發展是否適應大規模農業生產模式還值得商榷,美國多年的大農場生產方式已經證明,集約化的農業生產不可避免的造成了農業生態環境退化、生物多樣性被破壞,進而影響到糧食安全。
當前,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1.52畝,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5%,更遠低于美國的人均水平,所以在美國推行多年的大農場模式并不一定適合中國的發展。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我國農業現代化起步較晚,相較于美國等發達國家,無論是在農業科技還是經營管理方式上還存在一定差距,現代化的“步子”驟然邁得太大,很有可能造成上下層“脫節”。
因而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積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完善家庭農場認定辦法,扶持規模適度的家庭農場。”根據實際情況控制農業經營以及家庭農場的規模,這是農業供給側改革提質增效的要求之一,是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業發展指導方針。
在我國,受地形等因素影響,南方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耕地分布相對較為分散,大規模農業發展受限,相對的,東北地區則擁有實踐農業規模化發展的土地條件以及配套農產品加工產業,需要視情況不同因地制宜制定選擇方向。
“制定更加具有全局視野的發展政策,盡量避免功利思想和短視行為,合理引導農業產業布局,避免產業結構同化、特點同化、職能同化,進而培育和建立起具有區域特色的集群品牌,打造農業產業集群。”伍駿騫表示。
?
相關鏈接:
【新常態·光明論】外媒:中國經濟釋放穩增長信號?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