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以“工匠精神”、信譽至上著稱的“日本制造”怎么了?最近,丑聞纏身的日本企業已被這個問題壓得喘不過氣。10月16日,日本日立制作所為英國制造的城際高鐵列車投入商業運行時,因技術問題造成延誤,并發生漏水等故障;8日,日本第三大鋼鐵企業神戶制鋼所產品以次充好以及篡改質檢數據的丑聞開始發酵,美國司法部昨天甚至開始介入,要求該公司提交向美國客戶出售的不合格產品的相關信息;2日,日本日產汽車集團6個工廠的質檢人員被發現不具有質檢知識和資格,卻長期負責整車質檢工作。連同三菱汽車、鈴木汽車、三井住友建設,這些大名鼎鼎的日本公司都在這兩年的“造假名單”上。甚至,隱瞞安全氣囊質量缺陷的高田公司今年6月申請破產。日本公司的形象狼狽不堪。追求品質、誠信、進取,日本人曾經引以為驕傲的這些堅持去哪兒了?“日本制造”走下神壇,映照出企業精神的墜落。
變化
“我曾走訪位于廣島縣的馬自達工廠。當時,這家工廠還處于從2008年雷曼危機的沖擊中好不容易緩過神來的時期……帶我們參觀的工廠職員宮脅克典嘀咕道,‘這么說恐怕會讓上司生氣,但雷曼危機時期我們的確挺開心的’。據他說,當時生產線停工,工廠的員工無事可做,便忙著進行改善,例如想著制作可以配合員工步伐移動的噴槍等。很多智慧成果后來都在工廠得到實際應用。”《日本經濟新聞》撰稿人杉本貴司16日的文章以此為例說,精通現場工作的員工的點子相互碰撞,不斷推進以1毫米、1日元為單位的改善,這些點點滴滴將日本制造業推上了世界之巔。
曾任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主任的美國著名學者傅高義(Ezra Vogel)在其暢銷書《日本第一:對美國的啟示》(1979)中寫道,在“終身雇傭制”下的日本員工,“不會反對新技術,也不會由于技術革新而感到頭痛,害怕自己落后于時代”,因為他們不用擔心因技術水平優勢不再而失業。相反,他們“為了公司的發展,對于引進新技術十分熱心”。
然而,如今情況已大不相同。日本企業(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陳言對《環球時報》說,近年來他在日本企業生產一線看到最顯著的變化是,以前工人都是企業職工,著統一工作服,但現在,正式工、合同工和臨時工穿著不同的衣服在一起工作。“合同工、臨時工在很多公司占30%至40%的比例,越是艱苦和需要技能的工作,越是靠這些臨時人員完成,沒有技術資格的人也會被派到一線濫竽充數?!奔夹g熟練度無法保證,創新就更談不上了。
與神戶制鋼所有過業務往來的日籍高管山田(化名)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過去的“終身雇傭制”用員工一生的安穩換來他們對公司的絕對忠誠。在那種背景下,可以培養出高度掌握技能的專業人士。然而隨著近年來日本企業引入歐美經營理念,“終身雇傭制”瓦解,日本企業文化也從“珍愛員工及其家人”轉向“股東權益優先”。加上“失去的20年”迫使業績低迷的企業裁員,員工與企業的矛盾加劇,這也為一些員工采取不正當行為提供了土壤。
與生產一線相關的變化不止這一點。陳言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過去在很多日本企業,無論是從名牌大學畢業的碩士還是博士,入職后都會被派往生產一線,與工人一起工作幾個月。在之后二十多年的時間里,他們基本就是普通職工,沒有任何職稱,到接近50歲才獲得課長職位,再過數年晉升為部長。日本企業的管理者往往被要求對企業內工廠相當了解。
“但日本一名上市公司的部長曾對我說,現在日本企業,尤其是大企業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官僚化。大量管理人員只知道參加數不清的會議,看數不清的報告,不斷確認傳承企業精神等內容,很少直接去一線視察、改進生產方法,他們對一線既不了解,也沒有興趣。出了問題后,就在無數攝像機和照相機前彎腰道歉?!标愌哉f,那些喊口號最賣力的人,往往最有晉升的機會,但這些人并不具備“工匠精神”,也缺乏創新的勇氣,因為創新往往與風險共存。
原因
說起日本企業精神,《環球時報》記者采訪的中日企業人士和學者提到最多的便是:質量、誠信、進取。正如《日本第一:對美國的啟示》一書所言:日本人總是比別人更富于理想和上進心。日本人的生活態度使外國人覺得,他們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干勁,有完成工作任務的嚴肅態度,衣著整齊,彬彬有禮。
一名駐日資深媒體人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不少日本企業“墮落至此”,“非常令人痛心”,因為日本優秀的企業精神,是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來如一日的精益求精積累而成的。
截至2016年底,日本百年企業的數量已超過2萬家,平均100家企業中就有一家百年企業,堪稱“百年企業的寶庫”。這其中經營超過200年的企業更占據世界總數的一半以上,包括成立于公元578年的寺廟建筑企業“金剛組”、成立于公元705年的“西山溫泉慶云館”等?!案杏X困難的時候該做的不是放棄誠信原則,而是要再嘗試。今天跟昨天比,明天跟今天比,絕對不能輸。”慶云館第52代傳人深澤曾說,“我想守護祖先傳承下來的東西……”
“祖先傳承下來的東西”是什么?專攻一門技術,經過長時間的專注成為某個小領域的王者。比如,全球唯一掌握一種超小塑料齒輪的生產與加工技術的企業就在日本。這種齒輪最小的僅百萬分之一克,直徑0.149毫米。從頂級汽車到頂級鐘表,很多關鍵部位都需要這種齒輪。
“在技術上、設備上一絲不茍,不追求數量和速度,品質最優先?!币幻D昱c日本企業合作的中國制造業人士對《環球時報》記者這樣說起他眼中的日本企業精神。但他表示,這種精神大約在10年前的金融危機開始出現下滑。陳言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神鋼丑聞爆發后,一名日本大企業的高管對他說,“我們在生產規模上越來越比不過中國,希望靠多品種、高質量來維持生產,但這不能保證企業一直能拿到訂單。我們在生產成本的下調上,每天都感到巨大壓力”。使用神戶制鋼所產品的一個日本車企高管加藤(化名)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以神戶制鋼所的技術水平,無法滿足客戶要求的可能性不大,該公司也一直在盈利,應該不存在資金問題。唯一能想到的理由是“節省成本,加快生產速度”,因為包括車企在內的公司都希望能采購“又快又便宜”的產品,神戶制鋼所本身就有良好的口碑,這樣做更有利于爭取訂單。
上述中國制造業人士以鋼鐵產業為例,還提到日本企業精神墜落的另外兩個因素:高層的“自信”與中層的“憂慮”?!叭毡句撹F廠的很多設備相對陳舊,很多時候無法達到最新產品要求。如同太平洋戰爭中,雖然美國的武器先進得多,但日本仍相信‘人定勝天’一樣,日企高層固執地認為他們的產品已是世界最高水平,完全可以用技術和經驗彌補設備不足。所以當中層人員提出設備更新時,他們會置若罔聞。設備跟不上無法滿足客戶需求,繼而會失去客戶,對上對下都無法交代的中層只能‘靈活處理’,最終導致問題大爆發?!?/p>
加藤也表示,日企員工一般不會特別意識到某種“企業精神”,而是想著“認真做產品”。當他們發現問題,會向中層領導匯報,害怕承擔責任的中層這時就會考慮向高層說明情況后的“連鎖反應”:拿不出解決方案,向高層領導無法交代;對客戶,有無法按時交貨、失去訂單、賠付違約金的風險,因此不如想辦法隱藏。“負責全課的課長(日本企業中層),責任心很強,在企業內,可以說精力最旺盛的就是他們……課長必須避免陷于瑣碎的事情里,必須從大局、全局出發來掌握公司的情況……”傅高義在其書中描寫的日企中層,顯然已不是上述中日企業人士口中那樣“負責任”的管理人員。
常態
加藤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他不認為日本制造的產品真的變差了,只是不時爆出的丑聞讓這種“精神”有所松動。因為外界會說“日本大公司都這樣,其他公司還不知道怎么樣呢”,從而逐漸失去了對日本企業的信賴。
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的日本企業人士往往繞開有關企業精神的話題,而著重向記者解釋有關近期神戶制鋼所丑聞的“復雜性”。日籍高管山田就說,“原材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行業,不嘗試按照客戶要求制造產品,就無法明確知道能否滿足需求,像是賭博”。以他曾經手過的用于制造導彈、火箭、潛艇等設備的材料為例:“為滿足客戶的數據要求,需要進行大量實驗,往往按照5至10倍的量生產以防萬一。即便如此,也難以保證整個過程中不出現任何差錯,在交貨時間面前,可能就出現了‘差不多就行了’的情況。這當然是不對的,但日本三等產品的質量常常優于其他國家的一等產品。”山田強調,雖然神戶制鋼所的信譽遭到重創,但其在市場上的不可替代性非常明顯。除了神鋼以外,同等質量的高級鋁制品只能從德國進口,成本高出1.5倍,交貨時間至少慢2倍?!吧駪糁其撍鲃庸_丑聞的相關情況,敢于承擔責任,這也是日本企業精神尚存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吧?!?/p>
有日企人士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近年來,日本人的“工匠精神”成為國際輿論熱議的話題,外界隨之對“日本制造”的期待更高,關注度更大,一旦發生丑聞,產生的負面影響看上去就更惡劣,“其實,有關企業的丑聞在日本社會一直都有”。
?
相關鏈接:
日本發明電波感應器防止開車瞌睡?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