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與新疆哈密市人民政府在哈密市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十余年野外科考工作進行成果發布:大量3D翼龍蛋和胚胎化石在哈密發現,這也是全球首次發現3D翼龍胚胎。??
科學家首尋3D翼龍胚胎 中國哈密開辟“翼龍公園”
厚約2.2米的砂巖剖面被科學家小心翼翼地分成數層,他們發現有8層富含翼龍化石,其中4層含有翼龍蛋化石。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1日在線發表了這項成果:人類首次找到三維立體的翼龍胚胎。
翼龍,這個地球上第一類飛向天空的爬行動物,早在距今6500萬年前就已絕滅。由于翼龍的骨骼纖細中空,因而全球范圍內翼龍化石十分稀少,翼龍蛋和胚胎化石更是罕見。1784年,意大利古生物學家科利尼發現第一件翼龍化石,近20年后科學家們才確認那是翼龍。
經過10余年連續的野外科考,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者們在新疆哈密戈壁上開辟出“翼龍公園”。
12月1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與新疆哈密市人民政府在哈密市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十余年野外科考工作進行成果發布:大量3D翼龍蛋和胚胎化石在哈密發現,這也是全球首次發現3D翼龍胚胎。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汪筱林還記得,2005年在新疆哈密地區一次野外科考,同事們拾到幾塊又小又破碎的骨骼,沒想到從此揭開翼龍重大發現和研究的序幕。如今,那里已是世界上分布面積最大和最富集的翼龍化石產地。
2014年,汪筱林團隊在“翼龍公園”發現約40個同一屬種的雌雄翼龍個體和它們的5枚蛋化石,將其命名為“天山哈密翼龍”。天山哈密翼龍屬于大型翼龍類,成年個體的翼展可達3.5米,最大特征是頭骨上發育明顯的“頭飾”,并根據“頭飾”大小、形狀和薄厚來鑒別雌雄。
除了汪筱林團隊公布的哈密翼龍蛋之外,全球報道的翼龍蛋化石僅有6枚,并且大部分以二維壓扁形式保存。中國科學家發現的三維立體保存的蛋化石讓研究者清晰認識到,天山哈密翼龍蛋蛋殼是由一層薄的鈣質外層和厚的殼膜內層共同組成的雙層結構,與現生爬行動物如錦蛇的“軟殼蛋”極為相似。
“這是翼龍研究200余年以來最重要和最激動人心的發現之一。”國際古生物學界給予高度評價。
2016年10月,汪筱林帶領的哈密科考隊在野外考察時發現了長6米、寬4米、厚約1米、重達16噸的化石標本“翼之巢”。這是由百余件天山哈密翼龍骨骼及其10余件頭骨為主組成的化石聚集體,是世界已知的最大、最重的翼龍化石標本。該標本上還共生保存數件恐龍骨骼化石——距今億萬年前,恐龍與翼龍曾共同“統治”地球。
如今,中國與巴西兩國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合作團隊在“翼龍公園”搶救性采集了一件超過200枚翼龍蛋、胚胎和骨骼化石三位一體保存的重要標本,幫助人們還原翼龍的繁殖、發育和生長史。
汪筱林興奮介紹,首先證實翼龍具有群居的生活習性。“我們發現標本的地方很可能是它們繁殖產蛋地點。”他說,標本上已經暴露的翼龍蛋化石就有215枚,其中16枚確認含有胚胎。
其次是證明剛孵化出殼的“翼龍寶寶只會走,不會飛”。汪筱林說,在顯微鏡下觀察保留胚胎的翼龍蛋化石內部結構,比較其骨骼長度,他們發現翼龍后肢發育速度比前肢要快。此外,翼龍寶寶的牙齒萌發較晚,所以可能無法主動捕食,需要成年翼龍進行喂食或照料。
第三是揭示了翼龍生長發育史。科學家們發現翼龍生長發育速度較快,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也各有特點,比如亞成年時骨髓腔停止生長。
科學家們還分析稱,這些數量巨大的翼龍和翼龍蛋化石很可能經歷多次湖泊風暴事件。即高能風暴在經過翼龍巢穴時,把翼龍蛋及在此生活的翼龍“帶入”湖中,經過短時間漂浮聚集,再快速地將它們與分散的翼龍遺體一同埋藏。
汪筱林現在帶領團隊對哈密翼龍化石分布區進行更深入的野外科考。令他擔憂的是,由于面積大、風沙大,翼龍化石風化嚴重,對重要化石的搶救性采集和保護是在與時間“賽跑”。科學家們希望盡快申報建立翼龍國家地質公園,從國家層面真正保護“翼龍公園”。(完)
?
?
相關鏈接:
拾趣科學探索培養閱讀興趣 海口辦創意繪本DIY活動?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