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南因地制宜踐行大食物觀,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守好“米袋子”充盈“菜籃子”
10月15日,航拍綠意盎然的五指山市牙胡梯田。作為五指山市梯田稻作系統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區,牙胡梯田面積共4875畝,集日常水稻耕作和旅游觀光等功能于一體,近期將迎來最佳觀賞季。記者 李天平 攝
食為政首,糧安天下。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世界糧食日所在周也是我國糧食安全宣傳周,今年宣傳周的主題是“踐行大食物觀 保障糧食安全”。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樹立大食物觀”,就是要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和國民營養健康水平。
田里稻米繪出好“豐”景,水產苗種暢銷海內外,林下美味好吃又營養……近年來,在保障糧食生產的同時,我省各地跳出“一畝三分地”的單一種植,唱“林草戲”、念“山海經”、打“科技牌”,尊重自然規律,讓綠水青山產出更多特色美味,助力食物供給更多元、居民餐桌更精彩。
端穩飯碗
確保糧食穩產增產
金秋十月,稻谷飄香。瓊島各地晚稻陸續成熟,部分地區迎來收割期,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近年來,我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與此同時,面對亟須破解的土地碎片化、荒地無人耕種等難題,大力推行撂荒地復耕復種工作,鼓勵支持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積極開發利用撂荒耕地,越來越多的“沉睡田”被喚醒。
文昌市會文鎮侯元豐田洋,前些年由于生產條件不完善,種糧效益低,導致出現大片撂荒地。2022年完成高標準農田改造后,原本分散的小塊“巴掌田”串連成片,實現“小田變大田”,并建了兩條筆直的機耕道,下田坡道、排灌溝等基礎設施也延伸到田間地頭。
生產條件改善后,如今的侯元豐田洋一年能種兩造水稻,且畝產翻了一倍。“附近的村民都愿意回來種田了,甚至不少企業和種糧大戶也來洽談承包經營。”會文鎮滿潮塘村民小組組長洪德松說。
截至去年底,全省已建成高標準農田477.5萬畝,占730.37萬畝耕地的65.38%。目前,全省項目區道路通達率100%,灌溉保證率90%以上,排澇能力大幅提升,有力支撐糧食生產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穩產穩供。今年上半年,全省糧食播種254萬畝,油料種植31.3萬畝,分別完成年度任務的62.4%和70.3%,特別是大豆種植2.6萬畝,已提前超額完成年度任務。
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表示,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必須抓牢,將通過落實糧食生產月調度、月督導制度,開展糧油生產專項督查,將進度牢牢抓在手上,不折不扣完成407萬畝、29億斤以上的年度糧食生產硬任務。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